close

 


日前在中國時報看到張國立所寫的一篇小文,內容生動有趣並很生活化,


看完心有同感,貼文與大家分享之。


2008-10-03 中國時報   作者【張國立】 


     大家都騎自行車,到目前為止已有五批朋友找我去騎車環島,其中兩批是用鼻孔對我講的,顯然他們不認為我能騎完全程,但至少會分攤費用?


另三批則是同情我,擔心我真逐漸進化成沙發上的馬鈴薯,發芽之後臭酸掉。奇怪了,怎麼突然間流行起環島來?


 


     最近看了《海角七號》,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台灣正進入另一波的療癒時代。 這個名詞來自日本,簡單的說就是「感動」,受到電影、小說的影響而得到感動,或者自己去尋找感動。


 




 


在《海角七號》之前,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轉山》這本書,作者騎車一路攀上西藏高原,藉此平復他在失戀後所受的心理傷害,有點自贖的味道。


     書的尾聲更有意思,他在終點拉薩把車子賣掉換機票回台灣,幾個月後,買他車子的北京青年也因失戀而從四川騎車再登西藏高原。那輛單車揹負著兩個人的感情,沉重啊。


     日本有很多療癒系列的電影,像是《幸福三丁目》、《扶桑花女孩》、《不思議幸福列車》,甚至還包括名歌手德永英明用他近似女聲的溫柔腔調唱出讓人心情平靜的《雪之華》。


     《海角七號》中,一堆瀕臨失敗的小子,得到個莫名其妙的機會,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敗部復活,使每個觀眾從中得到「療癒」。


     療癒風潮代表人民受到的挫折感很重,代表對於政府的失望,代表看不清也摸不著未來,大家需要能有鼓舞作用的移情目標,痛快的流淚,而且是高興的流淚。如果找不到流淚的動力,我有個朋友這麼說:「小張呀,至少要大量運動、大量做愛,然後大量流汗。」


     他的意思是,既然無力對抗惡劣的大環境,不如回到自己能做的範圍內,用力的、使命的去做,必然也能取得相當的成就感,像《海角七號》的茂伯,神奇的也站上舞台搖滾一般。


     難怪大家都要騎著車去環島,設定一個別人覺得不怎麼樣但對自己有相當突破意義的目標,大量運動也大量流汗。好,我也去環島。


     我把這個念頭向老婆報告,她冷冰冰的說:「幾天呀?七天到十一天?別人不是兩天就騎完了嗎?」


     「和誰去呀?又是你那幾個牌友,不會騙我騎車卻窩到小乖家『大量』打麻將吧。」


     「要流汗還不簡單,你多久沒拖地板了?我們家十盞燈有七盞不亮,你要不要『大量』修修。我們有幾年沒辦事了,那些保險套快成『大量』垃圾囉。」


     你們懂我意思了吧,我需要療癒,我最需要療癒─我需要去拖地板了。


 


...........................................................................................................................end..........


 


 


妳需要療癒嗎?


妳的療癒方法是什麼?


一定是要大量運動、大量流汗嗎?


其實,只要有管道讓情緒與體力能盡情發洩就是最佳療癒方法。


妳的人生有狂想曲嗎?


有什麼夢想是妳想做的但是猶豫再三而無法實現的嗎?


不要等到退休才想去騎車環島、騎重機、玩帆船、登百岳、遊百國.....


想做就去做。


 


今天公司總經理問一級主管:


1、對自己的使命感是什麼?   


2、對家庭的使命感是什麼?


3、對工作的使命感是什麼?


4、對社群的使命感是什麼?


 


    好需要深思的問題,我從來都沒認真去想過,


    不過也應該好好想想就是了。


    等有答案再告訴大家。


 


    等一下........我要先來去網路書店訂購『轉山』一書來 Look  Look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