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章分享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只要你問去過京都的人「喜不喜歡京都?」問10個人幾乎10個人都回答「喜歡!」

五年前在春天櫻花季拜訪過京都,天天被櫻花滿天所吸引,對京都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

現在偶爾還會打開電腦圖檔回味當時拍下的京都之美

京都,每年春櫻跟秋楓的季節,總是吸引各地旅人前來朝聖

下午李清志於青田藝集分享新書-美學京都,讓許多人再度陶醉京都之美

👧🏻杯緣子 分享_180127_0102.jpg

當你真正領略到京都精神上的美感,

你可能會從此愛上京都,恨不得每年都飛去看她;

櫻花盛開時會提醒你、秋天楓紅時也會提醒你,

你會像著了魔似地,想要趕快投向京都的懷抱。

──李清志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509.jpg

這個周休二日台北溼答答,全天候一陣一陣的降雨沒有停歇,戶外活動安排無法成行,乾脆窩在家裡泡杯熱茶慢慢欣賞紙本型式演出的「野台戲」。

「野台戲」最迷人的台灣人文風景,全書以野台戲演出的流程來編輯,從扮妝、扮仙、日戲、後台人生到夜戲,依序登場呈現,「野台戲」這本攝影書採用雪銅紙張全彩印製,每一幅圖片充滿故事性,本書文字不多也沒有圖說,有些照片或許無法看出深層意義,但看照片是愉快的,我們就以純欣賞的眼光來讀這部以紙本型式演出的「野台戲」!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情歌

IMG_7589.jpg

有一天看電視節目黃子佼訪問作詞家林秋離,才發現印象中的才女林秋離居然是個男的,

還留著一頭長白髮,當下還真的有點失望,原以為林秋離是個多情浪漫小女子,

心細如絲感情豐沛,每每發聽著那些膾炙人口優美動聽的歌曲實在讓人陶醉再三,

心想一個男人怎能寫出如此細膩豐沛的詞句呢?太令人訝異了,

節目中介紹林秋離發表一本新書《林秋離-偷你的心情寫情歌》,

對寫出這麼多感動無數心靈的奇才男子實在很好奇,馬上登錄市圖網站預約這本新書去。

書中是他個人在過去所創作700多首歌曲中心情點滴及對華語唱片觀察多年的成果,

其中也記錄了包含劉德華、張惠妹、江蕙、林俊傑、阿杜、張清芳、蔡琴、張國榮、

陶晶瑩、李玟、黃鶯鶯、南方二重唱等歌手經典歌曲背後的愛情故事、

歌手邀歌過程等豐富的內容,書裡介紹好多歌曲對4~5年級生來說都是耳熟能詳,

詞曲優美動聽,陪伴Tiger青春歲月一路聽著、哼著、唱著...

文章標籤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James的mail

好文轉貼與大家分享




攝於  陽明山            


向下開的櫻花/大陸冷氣團       王文華/聯合報

十二月,是朋友們相聚的季節。我總是在這個月,算自己情感的帳。算今年講了多少次:嘿,好久不見!最近好嗎?


偷來的時光


他們說,85度是咖啡最好喝的溫度。我說,58度是友情最香醇的濃度。


十二月一個禮拜一下午,大陸冷氣團南下。整理家裡,發現兩瓶金門高粱。標籤上寫著「58度」,我想起「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拿起手機,開始約朋友。


朋友分好幾類:一起爬山的、一起看戲的、一起旅行的、一起把妹的。我不會約看戲的一起出去把妹,因為他們都習慣坐在那裡不動。


幾類朋友中,沒有酒友這一類。這年紀找到一起有高血壓的朋友,比找到一起喝高粱的容易。於是挑了最熟的幾個,發簡訊給他們。


「今晚六到八點可有興致小聚?我有一瓶高粱。」





攝於 金門     



這簡訊其實很失禮。星期一大家都忙,誰六點有空?六點的聚會,怎麼到了下午才邀約?更扯的是主人自己八點要走,還好意思張羅?


本來不期待有任何回應,但立刻就有人答應了。原來大家都寂寞,都在等那個「失禮」的人來發起。


五位朋友喝到八點,一瓶才喝了四分之一。我起身:「抱歉我待會還有事,你們繼續聊。」沒想到大家都如釋重負,跟著我走。散場前我們在高粱瓶上簽下各自的姓名,相約下次寒流再聚。


出了餐廳我跟朋友抱歉早走,他卻偷笑說:「還好你簡訊中有說只到八點,否則我就不來了。」


朋友們在酒池肉林中走過一圈,知道徹夜狂歡的party很多,餘韻無窮的聚會很少。喝到失態很容易,喝到想念太太很難。八點,正是見好就收的時間。


就這樣,在今年第一波大陸冷氣團,我偷到兩小時的溫暖。


感動容易、行動難


十二月,是朋友們相聚的季節。我總是在這個月,算自己情感的帳。


算今年講了多少次「嘿,好久不見!最近好嗎?找一天一起吃飯,聚一聚」,然後沒有下文?


算今年拿了多少名片,交換名片的當下熱情洋溢,幾天後連名片主人的臉都想不起來?


算自己發了多少封給一大票人的簡訊和e-mail,發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收件者有誰?


算今年「臉書」上累積了多少朋友,噗浪上Karma值有多高,可是當臨時要撂人喝高粱,不知道可以邀誰?


算今年聽到並發誓過多少次「珍惜所有,不要視為理所當然」、「人生無常,要活在當下」,但覺悟了兩天後,又開始為名利張牙舞爪?


這樣一算,我發現:相識容易、維持難;感動容易、行動難。


我們總是為了要「建立人脈」,認識一大堆新朋友,但後來並沒有心思去維持那些關係。最後那些「人脈」就像動脈,慢慢硬化。


我們也因為一時感動,立下了誓言和心願。但那些心願的強度,就像許願的蠟燭,一陣風,就沒有了。


那 些感動可能來自於事業挫敗、朋友猝逝、家人生病,或《陪你到最後》那部電影。但感動很難化成持久的行動,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愛、想過的生活、想追求的夢 想,以及其他一切想改變現狀的意念,都只是某個特定的場合、氣氛和流行的產物。一旦朋友下葬、電影散場、流行話題和特定氛圍過去了,我們的行動力也沒了。


不強求,但要做球


這樣說來,沒有行動力似乎不好,其實未必。


事業上太劍及履及,有時造成天下大亂。汲汲營營找人吃飯,會給對方帶來壓力。理想的方式,是順其自然,但偶爾製造驚喜。


順其自然,不但要順自己的自然,也順別人的自然。


很多時候我們感嘆「人情冷暖」,是只想到了自己的狀態。我失意了,沒有人關心我,這世界真冷漠!但別人怎麼知道你失意?別人失意時你也未必知道或關心!就算別人知道也關心,但別人的生活有很多更緊急的事你不知道,不該期待別人放下那些事來關心你。


人情沒有冷暖,人情一直是這樣。事實上,你得意時身旁的熙來攘往,也不是「暖」,那只是反應了人們喜歡湊熱鬧的天性。現在熱鬧沒了,大夥散了,不是變「冷」,只是恢復常態。


每個人的一天有不同的行程,每個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情節。到頭來,行程和情節能搭配的,便成為好友。搭不到一起,不見得他或你冷漠,只是沒有緣分。


高 粱宴,我約了很多人,沒來的,比來的多。這並不表示沒來的就「不夠意思」或「不給面子」,只是在那一個人生的點,我們搭不上。朋友之間很多煩惱,都是我們 對自己的付出,有過多的期待;而對別人的回應,有過度的猜想。很多失落感沒有必要,因為搭不上不是我們或對方故意的選擇,只是機率上必然的擦肩而過。



尊重別人的自然,但接住別人丟出來的驚喜。一個周日早上我到陽明山爬山泡溫泉,擦乾身體那一剎那,住在山上的朋友打電話約我到他家午餐。平常一小時的車程,此時走路五分鐘就到。我去了,那個下午,比任何刻意的相約都愉快 。


但順其自然,不表示就不用心思。公司的尾牙,我喬了兩個禮拜。運籌帷幄,只為了選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時間。 值不值得,值得。因為這一ㄊㄨㄚ的組合,這一生不會再有。


事實上,這一路上任何組合,這一生都不會再有。所以難約的人,就提早一個月約。遲到大王,就不要一直問「你在哪裡」。凡事不強求,但還是要做球。一切隨緣,但邀請函和提醒信還是要各發一遍!


緣分像天氣


今年,幾個朋友離開了我,甚至離開了這世界。還在身邊的,也經歷著大大小小的磨難。我猛然醒悟:認識一個人是這麼容易,但失去他也是如此突然。而在這年紀失去,不再是年少時朋友絕交或情人分手。在這年紀失去,就是永遠失去了。


十二月,天氣冷冷熱熱。就像一路走來的朋友,分分合合。緣分像天氣,我無法控制。只能天冷加衣,順勢而為。天熱時,就約朋友吃冰。天冷時,就拿出那瓶高粱。大陸冷氣團南下,酒友團把寒意鎖在杯底。這58度的友情,不太濃,也不太淡。不會疏離,也不會造成負擔。友情像高粱,喝起來冰涼,喝完之後,卻是如此溫暖。





有些朋友雖然久久不見,但偶爾發個mail,如同一股暖流,特別是在這寒冬...

轉發後得到

芝加哥老友Warren的回覆:


『十分
贊同隨緣而不強求,珍惜地把握在一起的片刻,即使短暫,卻也真誠溫馨,

關心的溫暖,就像寒流來了,仍舊不斷的電郵電話,


一句一聲就足夠打開舒暢的閘門,


珍貴而不佔有,冷暖時常分享,人生還有什麼奢求的?』




快樂獅子的回覆:


『給個讚』




Balance的回覆:
『圖片插圖相得益彰,再給數多個:讚!讚!』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九月份聽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一座山的勇氣』

主講人:高銘和(Makalu Gau)

大家對高銘和先生或許並不陌生
之前網路廣傳一封mail有關高銘和拍『聖母峰數位攝影』的作品
當時只是以欣賞高山風情的角度來看mail
今天聽到高先生親身訴說人生最驚險的過程
如何度過九死一生
著實令人非常感動
他堅忍的毅力非常令人敬佩



▲一場知性又感性的演講,
    高銘和說:山,讓我的人生充滿遺憾,也讓我的人生充滿燦爛!



高銘和(Makalu Gau)


1996年那場有史以來聖母峰最大的暴風雪災難,奪走了無數登山家的性命,
當時倖存下來的高銘和,雖然面臨需要切斷手腳指的命運,
但他卻絲毫不氣餒,現在的他仍舊愛山如癡,要用他的生命,
紀錄下他跟山的故事。




▲聖母峰夕照。

海拔8848,號稱世界的屋脊,即世界第一高峰。




▲馬卡魯峰   黃昏  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8463m),
從定日縣卡達鄉可遠眺其北面雄偉山容,
而高銘和的英文名Makalu正是源自此峰。





▲K2頂峰旗雲  聖母之下、眾山之上的世界第二高峰K2(8611m),
中文名喬戈里,乃喀喇崑崙山脈中段的參天巨峰,頂上旗雲飄飄,
雪山藍天,相映成趣。




卓奧友峰  卓奧友峰海拔8201公尺,是世界第六高峰,


位於定日縣的崗嘎鄉,每年吸引很多登山隊伍前來攀登。





K2之晨  
    夜宿群峰之間,營紮白雲之上,晨起雪冷風寒,
    仰望喬戈里,頓覺膽氣生,而塵心滅。


      以上精采高山照片→高銘和攝


 


攀上人生的高峰


  高銘和在瑞芳山區長大,父親是煤礦工 人,山是高銘和小時和玩伴遊戲的場所。他對山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只覺得像鄰居一樣熟悉而親切,至於登高山更不在他年少的夢想裏。他也許是因為在山裏長大, 似乎在冥冥中和山有著奇特的緣份。經過一大段在外求學的時間,踏入社會工作,在機緣巧合下,山在他的生命中逐漸有了不同的意義。


 


  1970、80年代間,攀岩運動才在臺灣起步不久,高銘和在登山前輩賴長壽的指導下,一得空就在北投的大炮巖場勤加練習。二十來歲的高銘和,在大炮巖的懸巖下,用巖釘紮緊一個吊床,攀累了就躺在吊床上彈吉他自娛。


  1975年農曆春節,他參加賴長壽領隊的合歡山冬季雪訓,認識一位遠在德國當護士的臺灣女子,便請她回德國之後,幫忙購買登山書籍。後來她寄來一本德文登山書,高銘和翻開一看,圖片非常精采, 卻一個字也看不懂,怎麼辦?去德國文化中心報名,補習德文。開班時,老師問全班同學讀德文的目的,大家的理由不外乎留學、工作,只有高銘和一人,是為了登 山,大家覺得不可思議。「我當時想,只要學會基本的字母,知道如何翻查字典也就夠了。」就這樣學了一年,後來靠著勤翻字典,倒也看懂了幾分書中的內容。


   1981年,高銘和新婚不久,中華山嶽協會舉辦聖母峰南側大本營健行,因為當時出國不易,臺灣岳界遠征海外高山更無前例。因此,雖然只是到五千多公尺的大本營健行卻是臺灣岳界的一項創舉。


  當時,高銘和協助主辦單位收集聖母峰的資料,心裏隱約萌生一個念頭10年後攀登聖母峰。1984年的法國行,可說是實現這個想法的第一步。藉著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地利之便,高銘和前往登山活動發源地法國霞夢尼(Chamonix)參加國際登山大會。霞夢尼是攀登阿爾卑斯山最高峰白朗峰(Mont Blanc,標高4807公尺)的起點,一個人口不到兩萬人的小鎮,每年卻湧入百萬名遊客前來登山和滑雪。


   這次國際登山大會,齊聚各國的登山好手,個個虎背熊腰、身手了得。「我的體格和他們一比,像個小孩子。」對高銘和而言,那是一個新奇又愉快的經驗,他操作不甚流利的英語,不斷和各國登山者交 換經驗。十多年勤於吸收國外新知的好處,在此時充分發揮。「外國登山家提到的觀念、技術,我都有些底,因此可以談得比較深入。」第一次親身體驗歐洲登山活 動的專業化和普及,對高銘和往後十年的登山生涯,別具意義。


    海外遠征登山其實是個籠統的名稱,嚴格說起來,以目標地來畫分,喜馬拉雅山系和喀喇崑崙山系的高山,才算是真正的海外遠征登山。因為世界上十四座 八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全數集中在此。這兩座山系,也有五、六千公尺 的山峰,但高度低不代表難度相對降低,所以境內有多座喜馬拉雅群峰的尼泊爾,又將這些高峰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健行(Trekking)級,只要取得健行許可即可前往攀登;另一類是遠征級(Expedition),難度比健行級高很多,冒險性相對提高。

   1988年南美洲阿空加瓜山遠征隊是高 銘和登山生涯中的轉捩點。在這之前,他雖然在組織社團、攀巖教練、登山領隊,和籌劃國際登山大會等方面,累積深厚的領導經驗,但帶隊伍出國,和外國政府交 涉等,籌募經費等,這是頭一遭。這也是他由攀巖轉型到攀登高山的關鍵時刻。標高 6959公尺 的阿空加瓜山,是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最高峰,也是南半球最高峰,它本來不在高銘和的計劃裏,但因當時有兩名臺灣的登山者在印度登山遇難,高銘和打消前往印 度的念頭,轉向美洲。而且為了找廠商贊助,必須是一座聽來響亮的山峰,比較可能募到經費,位在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於是脫穎而出。從1986年開始計劃、招 募隊員、籌措經費,1988年2月終於成行。依照高銘和的標準,阿空加瓜山的攀登難度不高,但是高度是他最大的考量,由此可以測知自己在這樣的高度、氣溫、天候條件下,身體和心理的反應。


   阿空加瓜山之後,高銘和緊接著攀登日本的劍岳(2998公尺)、印度的怒峰(Nun,7135公尺)、印度喀喇崑崙山脈東段最高峰莎瑟峰(Saser Kangri,7672公尺),年年出征,沒有一年例外。在莎瑟峰與印度隊聯合攀登的經驗中,高銘和對海外登山又有更一層深刻的體會。


   一個國內的登山好手,即便體力過人、登山資歷深厚,一旦去海外登山,尤其是登遠征級的高山,如果仍用在國內登山的模式去攀登,很容易使自己陷於險境。因為體能對攀登海外高山而言,只是最基本的 條件,在高海拔山區,因為空氣稀薄、氧氣不足,溫度又低,即使不動,身體的熱能消耗非常快速,而且是在不知不覺間消耗掉。因此如果不懂得適當收放自己的體 能,切實做好高度適應,往往到最後已無餘力攀登。


   高銘和一方面對海外高山的狀況與高山氣候適應得相當良好。幾次遠征活動下來,他目標放得更高了,他說:「我在登阿空加瓜時就想著,最後我還是要回到喜馬拉雅山,這座世界最高的登山舞臺。」


  1991年,高銘和組織了西藏卓奧友峰(Cho Oyu, 8201公尺)遠征隊,這是第一支進入西藏的臺灣登山隊伍,也是臺灣第一支遠征八千公尺山峰的隊伍。當時在西藏,高銘和深思後決定來年回西藏攀登珠穆朗瑪峰。聖母峰有兩大路線,一是北側,從西藏攀登,一是南側,在尼泊爾境內。他自西藏取道尼 泊爾回臺灣,在加德滿都短暫停留,心想既然決定攀登聖母峰,不妨也向尼泊爾政府提出申請看看。由於政治因素,臺灣登山隊自1970年代開始申請,從未取得尼泊爾的許可。當時高銘和也只是姑且一試。

   1992年8月,高銘和和隊友陳秋霞、張清水三人,前往西藏攀登聖母峰。在大風雪中,高銘和強登到8050公尺處,還是被迫折返,未能登頂。不過值得安慰的是,高銘和是臺灣首位突破八千公尺瓶頸的登山者。


 


  1993年12月,尼泊爾政府終於有了回音,同意他以「臺灣聖母峰遠征隊」的名義,於1996年春季由南側攀登聖母峰。一接到消息,高銘和馬上著手遠征隊的組訓計劃。


 


  籌組聖母峰遠征隊的過程,實在是困難重重、充滿波折。隊員招募就不容易,而且幾乎都沒遠征的經驗;七、八百萬的經費,原已經令人頭痛,沒想到尼泊爾政府又將五萬美元的登山規費,提高到七萬美元。出發前一年,在阿拉斯加的麥肯尼峰(Mckinley,6194公尺)進行易地訓練,登頂後下山途中,又發生一名隊員遇難、兩名隊員凍傷的悲劇。高銘和身為領隊,必須親自一一解決這些繁瑣累人的善後問題。


 


  老友陳聯順分析高銘和的個性:「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執著,沒有這種勇往直前的執著精神,很難有高人一等的成就。」要不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恐怕早已打了退堂鼓。不過就像在登頂聖母峰那天,當雪巴 感覺天候惡劣,在距峰頂僅 一百公尺 的南峰,要求放棄攻頂時,眼看他國隊伍都繼續前行,高銘和一咬牙決定攻頂的那一刻,是福是禍、是對是錯,難以一語論斷。但這一次的聖母峰登頂,對他23年的登山生涯,不管是生理、心理或技術上,當然是一個絕對關鍵性的巔峰,必須以生命來作賭注。


 


  義大利登山家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 是高銘和景仰的登山家,他以16年的時間,首先完成全世界十四座八千公尺 高峰的攀登壯舉,在世界登山史上具有崇高無比的地位。高銘和最佩服梅斯納這種「敢於做前人未曾做過之事」的大無畏精神。在梅斯納的自傳中,他提到最在意的 不是完成十四座高峰的攀登,而是尋找更困難的攀登路線與方式,一再突破自己登山的極限,才是他的終極目的。高銘和對登山的執著,和梅斯納的理念本質上是相 通的。


 


  開始登山的前幾年,高銘和已經意識到自 己對山的執迷,隱隱感覺到,山終究會讓他實現一些什麼。二十年過去,他才慢慢瞭解,山幫助他實現的原來就是自我,突破身體、心理和外界的限制,完成心中更 高的目標。尤其作為臺灣的登山者,能將登山當作事業去經營,不需朝九晚五賺取生活所需的,實在少之又少。高銘和也不例外,在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二十多 年,為了登山只好經常請假,有的人無法請長假登山,只好辭職。在臺灣,高銘和是少數在工作之餘,還能長期經營登山生涯的人。


 


  高銘和一直以業餘的方式登山,雖然投注極大心力,也頗有佳績,但是他每每問自己,登山的層次應該不僅止於此吧?1991年在西藏攀登卓奧友峰時,無意間的一次閒談,引發他做《中國百岳》的構 想。回到臺灣,尚未找到出版商支援,高銘和就已出入西藏多次收集資料,沒多久就端出熱騰騰的「中國百岳計劃」,後來終於得到綿繡出版公司董事長許鍾榮的支 援。計劃一談成,高銘和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將自己的登山志趣,轉變成事業的一大契機,此時不做更待何時。1994年,他終於辭掉二十多年的工作,雖然只差兩、三年就可以領到退休金了,他的內心卻沒什麼掙扎,風塵僕僕來回臺灣和西藏之間,除了臺北家中的小兒子,當時唯一記掛的就是1996年聖母峰遠征計劃。


 


  「人的一生只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高銘和就憑著這樣的信念,希望能完成《中國百岳》攝影計劃,將他圈選出的一百座中國名山的真面目,和有關的風土人情,實地考察記錄下來,一方面為個人登山生涯留下一份記錄,而這個計劃能由中國人來完成,其意義更是不凡。


 


  高銘和念國二的小兒子問他:「爸,你未 來還有什麼計劃?」兒子甚至提議不再繼續升學,畢業就去工作。其實他在學校成績中上,還編入升學班,要參加高中聯考。兒子擔心的是,高銘和失去手指和腳趾 之後,恐怕無法謀生了。高銘和回說:「你不要擔心,我還有頭腦,可以想辦法工作。」儘管為登聖母峰付出這麼高的代價,高銘和還是一貫樂觀豁達的天性,既然光榮戰勝過死神一次,沒有理由在生活中敗下陣來。


 


  《中國百岳》已經不僅只是一項工作或事業,而是高銘和此生最重要的理想。老友陳聯順對他有十足的信心:「除非他倒下來了,否則他不會放棄已經決定的目標。」等到手術全部完成,高銘和希望在兩年後繼續《中國百岳》未完成的部分,他盤算著,西藏高山的部分,到去年初為止已經完成百分之七十,接下來是新疆、四川、雲南等地的名山……預計2012年完成。





▲看著他用虎口邊的拇指根部,握著筆幫讀者一一簽名,
內心激起一股強烈的感動,對於他的山難死裏逃生的經驗,
熬過十五次的大小手術,依然對生命充滿期待的堅強和樂觀,
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夠那麼清楚地知道自己追求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看,高銘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的學習。

讀者問高銘和:如果知道結果是這樣(失去十指與十趾),您還會登上聖母峰嗎?
高銘和的回答一點都不矯情做作:當然不會!

當下好想去握他的手,但最終沒衝動去做,現在想想倒是有點遺憾





【本書特色 】


  他是以「台灣隊」名義登上聖母峰的第一人,也是聖母峰世紀山難奇蹟的倖存者。失去十指與十趾卻用堅韌意志克服身體殘缺的他,更是一個跨越生命難關的勇者!


 【內容簡介】


  我沒有死在聖母峰上,撿回了一條命,我是幸運的;我的手指還殘留著一小節拇指,可以做些簡單的事,我是幸運的;雖然我失去了腳趾,但我仍然能走路,我是幸運的。山,讓我的人生充滿遺憾,也讓我的人生充滿燦爛!─   高銘和





一座山的勇氣,值得推薦的一本優良好書!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最近連續看了幾部奧斯卡得獎影片


從《貧民百萬富翁》、《班傑明的一生》到《為愛朗讀》


最特別的是這部抱走小金人的最佳外語(日本)片獎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台灣版海報


               


劇情大綱:來源官方網站


原本在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本木雅弘飾演),


因樂團突然解散而放棄演奏家之路,


失業的大悟於是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回到故鄉山形縣,


在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而前往應徵,


意外當場獲得錄用。


原以為是旅行社的工作經詳問之後,大悟才知對方徵求的是禮儀師!


禁不住社長(山崎努飾演)說服與高薪的吸引,


他不情願地開始這份工作,初時大悟十分恐懼排斥,還得應付親友的誤解、


週遭的鄙夷,妻子的離去,讓他數度興起辭職念頭。


但在親身經歷一場場送行儀式後,


他漸漸瞭解到禮儀師妝扮往生者「走上來生旅途」的重要意義,


終能自信地投入工作,並重獲眾人尊敬。



               


                 ↑美國版海報


                    


                     ↑韓國版海報



          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     也要留住那最美的容顏



本木雅弘 飾演/小林大悟



原本是東京知名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因樂團突然解散而失業,


之後與妻子回到老家山形縣重新開始,在誤打誤撞之下成為納棺師。




廣末涼子飾本木雅弘的深情妻子/美香


面臨丈夫失業危機,


但是能體諒並與他從東京回老家山形縣重新開始生活。


電影中美香的溫柔人妻形象真是現代男人夢寐以求的伴侶。



在一次溪邊,大悟交給妻子一塊石頭


古時候人沒有文字,只能靠著是與物來描述對人的意念與心意,


凹凸不平的石頭代表對你非常擔心


平滑石頭代表平穩的心情,


石頭越大塊,心意越重...





這部片讓大家對禮儀師的工作更深入了解,整個過程展現出人性的光輝、


親情的無私,既溫馨又感人。




觀後心得:


無論是什麼行業



都有他的價值與意義


只要用心與認真


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看完後本片對禮儀師有更深的認識與無比的敬意


從事這行業


確實不容易



 

本片是探討生死議題


拍攝手法平順細膩


是一部有笑有淚的故事



我們這一生為誰送行


以後誰又為我們送行


年紀越來越大


慢慢了解死亡是什麼


因為生活中當你失去


你愛的人或是愛你的人


錐心之痛只能自己獨嚐


每個人都害怕與恐懼面對死別


人生道路迂迴曲折


想要過自在的生活


了悟生死才是人生最大的課題


該如何才能坦誠面對


如劇中火葬場處理員所說的


死亡就像是另一道門


死亡不代表終結    而是超越


門裡門外 


我們每個人都要走過


 


所以


 


認真活在當下


珍惜每一刻


感恩每一份擁有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如果能為愛人朗讀一段故事、一首詩,這是多麼浪漫又寫意的事,


這輩子除了為家中小孩說床邊故事以外,


你可曾為愛人朗讀一篇文章呢?


或是愛人曾為你朗讀一首詩呢?


我想這樣的機會應該很少很少...




 


電影簡介: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一個15歲的少年麥可在街上病倒,


被一個美麗的女子漢娜救起,當病癒之後他決定親自去跟漢娜道謝,


但是這樣的相逢讓他們兩人牽起了一輩子難以割捨的情緣。


成熟的魅力是讓人難以自拔,兩人也同時耽溺在歡愉的性愛關係中。


但是有一天漢娜卻突然不告而別,留下了麥可滿腹的疑惑和心碎的感覺。


多年後,麥可成為法律系高材生,當他跟隨著教授到納粹戰犯的法庭旁聽時,卻赫然發現被告竟然就是許久不見得漢娜,


在抽絲剝繭的審判中逐漸將漢娜的過去呈現在麥可的眼前,


也深深牽動著麥可的心,同時也撼動了兩人的命運。


 




 


「為愛朗讀」是今年凱特溫絲蕾連奪8大影后的好片,


有機會建議妳去欣賞凱特豐富內斂而自然的感情流露,


還有那令人怦然心動的裸體演出,


還有還有那 young boy青春的肉體充滿著少年兄的活力,


從本片中感覺凱特全身細胞充滿對角色的融入,演得超級好,


不愧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聽說導演原本要找妮可基嫚的演出的,


後來是因為妮可拍完《澳大利亞》後就懷孕了,(妮可感覺太嬌氣了)


所以後來又找凱特來演這角色,


這兩位都是美麗的女人,但詮釋演出與感覺應該是大大的不同。




 


《為愛朗讀》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法律」、「道德」與「感情」的抉擇。


 


內容有些是值得再深入探討的,


自尊的重要還是自卑的掩藏,


對工作的忠誠還是對人命的重視?


但也別太嚴肅去探討之,


畢竟不同時空背景所付予的意識形態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


欣賞三位主角的精湛演技就值回票價了。




18歲的德國男演員大衛克羅斯演出也很精湛,


他表現出少年情懷,帶點生澀、靦腆,有帶點文學味道,


他和大21歲的熟女談一段夏日戀情,那麼無拘無束,那麼的自然超脫、


沉醉在情慾中,愛人躺在少男的懷抱,在床上、在浴缸、在房間裏,


唸上一段段的文學名著,這樣的戀情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既生動人又浪漫啊!



短暫的夏天戀情,此生足矣!




很多時候,感情也不是單純的奉獻,一來一往中有著很多考量與苦衷,


只是撼動人心的,往往都是帶點遺憾...




本片除了有凱特溫絲蕾之外,還有【英倫情人】男主角雷夫費恩斯來演出


麥可的成人角色,由他來闡述年少輕狂時期的愛情經歷。


喜歡雷夫費恩斯帶有鬱鬱的眼神,一股淡淡的憂傷,


一段男主角為女主角朗讀錄製成錄音帶那股專注的執著真是令人感動。


一段女主角在獄中開始學習閱讀與提筆寫信也讓人眼眶濛濛...


最後無言的告別令人無比的心酸...




 


有時候最美的戀情就是沒有結果,只能永遠收藏在彼此內心深處。



為愛不只是朗讀,為愛還會做好多好多事情,甚至為愛結束生命。


 


本片確實不錯看,不管你買票到電影院欣賞還是用其他方式觀看,


 


讓自己沉澱一下,如品嚐紅酒般的醇厚,不過後勁是很強的唷。


 


 


結局最後是「遺憾」,但也因為是遺憾,


 


才讓我們懂得更珍惜『妳愛的人』與『愛妳的人』。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錯的文章,轉貼與大家分享之


 


作者:【王文華】2009.1.1刊載於聯合報 


 


圖片:Tiger於96年4月6日玉山行所攝


 


 



當空氣變得稀薄…我在玉山學到的人生道理    



 


我的老闆朋友們曾夢想去摘星,如今忙著摘掉像星星一樣大的腎結石。


我們都無法回到過去,卻可以來到離過去最近的地方。


那地方在今晚,叫作玉山山頂……


  


 


老闆變小孩


我有一群朋友,是各行各業的大老闆。可是到了玉山,都變成嗷嗷待哺的小男孩。爬玉山,讓我們重新學到人生的道理。


我們固定爬山五年了。三個月前有人突然說:「住在台灣這麼多年,怎麼能不去爬玉山?」其他人也一時糊塗,以為自己還二十五,衝動地答應了。


爬玉山分兩段,第一段從2600公尺的嘉義縣東埔山莊走到3420公尺的排雲山莊,小睡後凌晨三點再從排雲山莊上3952公尺的主峰山頂。也有人單日攻頂,簡稱「單攻」。因為我們有幾位已經是阿公,所以沒有人想單攻。


 


道理No.1:董事長變原始人


星期四下午,十七位隊員脫了西裝領帶,跳上遊覽車。半夜一點,才到東埔山莊。大老闆一向高高在上,到這裡立刻矮了一截。寢室是通鋪,洗臉台沒有熱水。唯一的一卷衛生紙放在客廳餐桌,唯一的垃圾桶在室外。沒有E-mail、沒有手機訊號、沒有名片可以交換,更沒有祕書可以使喚,第一個人生道理,油然而生:我們花了一輩子想當董事長,偶爾要回來做原始人。


做原始人,從呼吸開始。


習慣了錦衣玉食、三溫暖的浴室,突然間睡通鋪,紛紛叫苦。原定七點起床,六點不到都醒來了。當床和我們的背一樣僵硬,沒有人想賴床。


走到門外吸山裡的空氣,一夜失眠都值得了。如果山裡的空氣是山泉水,平地的空氣則是鹹豆漿。山裡的空氣乾、清、純,雖然稀薄,但原汁原味。好東西不求濃烈,濃的東西通常都摻了雜質。在山裡,我們忍不住一直呼吸。在平地,我們只是允許空氣飄進鼻子裡。


 



 


No.2:輕裝簡從


吃完早飯,背起登山包,核對身分,坐車到登山口。看著前方山勢,感覺背上的重量,這才醒悟:我們是綿羊。


從登山口到排雲山莊,約走七小時。這段路不陡,但有些地方很窄,而窄路旁就是萬丈懸崖。散步經過,都要小心,不要說身上還背著四十公斤的行李。


我們學到的第二個人生道理:輕裝簡從。


大老闆習慣有跟班,身後總有人提東西。大老闆也有錢買玩具,所以出國需要三個LV皮箱,和一袋高爾夫球桿。但那是平地,行頭讓老闆稱頭。在玉山,行頭只會害老闆氣喘。


登山包上肩那一刻,我後悔台北的生活太複雜,而我竟把那種生活的道具都扛了上來。筆?不用了,沒燈給你寫字。手機?不用了,沒訊號。充電器?別傻了,沒插座。保養品?別笑死人了,上面連洗手池都沒有。上玉山,要把生活必需品減到最少:防水保暖衣帽、頭燈、鐵碗鐵筷、毛巾,這就夠了。其他東西都用不到,也背不動。董事長的生活,總是不斷往上加。原始人的生活,必須一直向下減。


 



 


No.3:沒人能踽踽獨行


因為大家都背了不必要的行李,每隔半小時就要休息。休息時,補充水分,和第三個人生道理:人生路像玉山,你不可能獨自走過。


嚮導是個像《海角七號》中茂伯那樣直爽的老鳥,休息時他警告:「玉山只有一條路,每天幾百人在上面,但山難還是一直發生。你要注意前後的人,不然自己或別人掉下去,沒人會聽到。」此語一出,我們突然覺得前面山友的屁股真好看。嚮導威脅:「你們一步一步好好走,不要受傷,我做了三十年,從來不背活人!」


大老闆常把活人當死人一樣使喚,但在玉山,沒人聽你使喚,於是我們學到求助的重要。求助別人,除了掉下山崖時有人聽到,是當背包重到扛不下去時,有人分攤。扛不下去,未必是因為什麼大東西。有時候只因為多裝了六顆公家的蘋果,就變得寸步難行。走了三小時,來到白木林觀景台。我偷吃掉一顆,把剩下五個交給一位比我還瘦小的隊友。「你OK嗎?」我問。「我OK啊。」他回。毫不起眼的對話,是我能走下去的唯一原因。


 



 


No.4:不需要吃那麼好


八小時、十次休息後,我們在下午五點到達排雲山莊。八十個來自各國的山友齊聚一堂。那真的是「一堂」,整個山莊只有一間教室那麼大,兩間通鋪寢室以穿堂隔開。飯菜裝在鐵製洗臉盆中,放在門外,大夥兒摸黑著舀,一下雨就把洗臉盆拿回屋內的穿堂。我們吃著摻了雨的花椰菜、香菇、蠶豆湯,咀嚼出第四個人生道理:人不需要吃得那麼好。


 



 


這裡沒有頂上魚翅,因為頂上是3952公尺的主峰。這裡沒有進口紅酒,五度的溫度只有紅色血液在竄流。黑漆漆的廚房煮出來的粗茶淡飯,卻讓習慣吃排毒餐的老闆們吃了三碗。


原始人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寢室七點半熄燈,平常此時我們甚至還沒踏出辦公室大門。我和剛認識的女登山客「睡在一起」。熄燈後,我們零星的交談就像天上的星星,既遙遠又接近。這裡沒有KTV讓你唱歌,我卻發現講話是自古以來最好的娛樂。隔著睡袋沒有任何肢體碰觸,我卻覺得她才是我的公主。


兩點半起床,清粥小菜後分批攻頂,趕在五點半前登頂看日出。一顆顆頭燈照在漆黑的山路,好像星星掉到山壁間彈跳。但抬頭看星星,它們還在天上,閃亮得像櫥窗裡的Tiffany鑽石。我的老闆朋友們買得起Tiffany,卻已失去了去買Tiffany的心意。我的老闆朋友們曾夢想去摘星,如今忙著摘掉像星星一樣大的腎結石。我們都無法回到過去,卻可以來到離過去最近的地方。那地方在今晚,叫作玉山山頂。


登頂前一小時最危險。因為路窄而陡、空氣稀薄,而且一片漆黑。平時體力最好的朋友因為懼高症而開始發抖,平時最吊兒郎當的朋友卻自願殿後。一位朋友牽著另一位,半步半步走。一位朋友低下頭喘氣,大口大口吸。任何人有狀況,整條隊伍停下。但沒有人不耐煩,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嚇得要死,偷偷把握別人出狀況的時機喘息。


 



 


No.5:玉山無法征服


最後十分鐘,天色慢慢放亮。我發現黑夜很漫長,但天亮只在一瞬間。終日沉溺於挫折,挫折便奴役了你。但當我們把挫折或黑夜當作習慣,陽光便悄悄出現在山的另一端。漆黑的山路和沉重的行李下,解脫似乎遙遙無期,但我們不停下腳步。不停就是不停,就算龜步和龜息,還是要走。登頂沒有獎杯,陽光出來反而很熱。但我們繼續向前走,因為後退很boring,而且沒有朋友同行。


太陽和我們同時到達山頂,我沒有預期的那麼高興,因為想到待會兒還要原路走回去。但那一剎那,我疲憊而和平。另一隊說:「恭喜你們征服了玉山!」但我知道:我們並沒有征服玉山。日出日落,玉山一直在那。這麼多年人來人往,一直有山難。沒有人能征服玉山,我們只是在爬玉山的過程中,逼出了自己體力和內心的極限,然後用一步接一步的方法,突破那些極限。沒有人能征服玉山,我們頂多只是征服了自己。


 



 


No.6:重心放後面


登頂後大功告成?不!其實下山比上山危險。因為下山速度快,容易傷膝蓋、扭到腳。人生也是這樣。大家總以為上台難,一輩子汲汲營營往上爬。卻沒料到下台更難。爬上檯面的比比皆是,優雅下台的有幾個?嚮導大吼:「側身、蹲低、重心放後面!」這對大老闆們,豈不是強人所難!我們花了一輩子強出頭、往前衝,怎麼能叫我們蹲低一點、重心放後面?但不服氣歸不服氣,仔細一想有道理。畢竟我們都已經開始人生的下坡路,不需要也不應該再頂天立地、正面迎敵。就把重心放後面吧,讓更年輕的人才去搶、去爭、去衝鋒、去達陣。下坡路再繼續衝,又能衝到哪裡?上坡時忙著攻頂,眼中只有山頂。下坡時沒有目標,反而能欣賞上坡時錯過的美景。


三天兩夜的旅程,就像一夜情:壓著重物、不停喘息、沒有前戲、大汗淋漓,結束後第一件事,是去沖洗。


我們回到各自原本的生活,玉山上的登山包換成更重的業績壓力,玉山上急促的呼吸變成公司中找人出氣。山下,我們的床不像山上那麼硬,唯一硬的是我們的心。山下,我們的食物不是放在臉盆,唯一丟在臉盆的是下屬的尊嚴。訓練到能上玉山的狀態要三個月,恢復到山下的狀態,只要一念間。


但那個周末仍偶爾在我心頭浮現。會議室中的氣溫,有時比山頂還低。商場的空氣,有時比山頂更稀薄。在現實世界,我們不得不把道德的標準降低,卻發現越低的地方,空氣反而越稀薄。於是當我在平地呼吸困難時,會想起在高山上朋友們互相「打氣」的情景:分攤背包、掩護撒尿、深夜聊天、一起失眠。我知道:那才是難以「單攻」的高峰,那才是我們走這一趟,真正的意義。


 


2009/01/01 聯合報】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日前在中國時報看到張國立所寫的一篇小文,內容生動有趣並很生活化,


看完心有同感,貼文與大家分享之。


2008-10-03 中國時報   作者【張國立】 


     大家都騎自行車,到目前為止已有五批朋友找我去騎車環島,其中兩批是用鼻孔對我講的,顯然他們不認為我能騎完全程,但至少會分攤費用?


另三批則是同情我,擔心我真逐漸進化成沙發上的馬鈴薯,發芽之後臭酸掉。奇怪了,怎麼突然間流行起環島來?


 


     最近看了《海角七號》,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台灣正進入另一波的療癒時代。 這個名詞來自日本,簡單的說就是「感動」,受到電影、小說的影響而得到感動,或者自己去尋找感動。


 




 


在《海角七號》之前,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轉山》這本書,作者騎車一路攀上西藏高原,藉此平復他在失戀後所受的心理傷害,有點自贖的味道。


     書的尾聲更有意思,他在終點拉薩把車子賣掉換機票回台灣,幾個月後,買他車子的北京青年也因失戀而從四川騎車再登西藏高原。那輛單車揹負著兩個人的感情,沉重啊。


     日本有很多療癒系列的電影,像是《幸福三丁目》、《扶桑花女孩》、《不思議幸福列車》,甚至還包括名歌手德永英明用他近似女聲的溫柔腔調唱出讓人心情平靜的《雪之華》。


     《海角七號》中,一堆瀕臨失敗的小子,得到個莫名其妙的機會,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敗部復活,使每個觀眾從中得到「療癒」。


     療癒風潮代表人民受到的挫折感很重,代表對於政府的失望,代表看不清也摸不著未來,大家需要能有鼓舞作用的移情目標,痛快的流淚,而且是高興的流淚。如果找不到流淚的動力,我有個朋友這麼說:「小張呀,至少要大量運動、大量做愛,然後大量流汗。」


     他的意思是,既然無力對抗惡劣的大環境,不如回到自己能做的範圍內,用力的、使命的去做,必然也能取得相當的成就感,像《海角七號》的茂伯,神奇的也站上舞台搖滾一般。


     難怪大家都要騎著車去環島,設定一個別人覺得不怎麼樣但對自己有相當突破意義的目標,大量運動也大量流汗。好,我也去環島。


     我把這個念頭向老婆報告,她冷冰冰的說:「幾天呀?七天到十一天?別人不是兩天就騎完了嗎?」


     「和誰去呀?又是你那幾個牌友,不會騙我騎車卻窩到小乖家『大量』打麻將吧。」


     「要流汗還不簡單,你多久沒拖地板了?我們家十盞燈有七盞不亮,你要不要『大量』修修。我們有幾年沒辦事了,那些保險套快成『大量』垃圾囉。」


     你們懂我意思了吧,我需要療癒,我最需要療癒─我需要去拖地板了。


 


...........................................................................................................................end..........


 


 


妳需要療癒嗎?


妳的療癒方法是什麼?


一定是要大量運動、大量流汗嗎?


其實,只要有管道讓情緒與體力能盡情發洩就是最佳療癒方法。


妳的人生有狂想曲嗎?


有什麼夢想是妳想做的但是猶豫再三而無法實現的嗎?


不要等到退休才想去騎車環島、騎重機、玩帆船、登百岳、遊百國.....


想做就去做。


 


今天公司總經理問一級主管:


1、對自己的使命感是什麼?   


2、對家庭的使命感是什麼?


3、對工作的使命感是什麼?


4、對社群的使命感是什麼?


 


    好需要深思的問題,我從來都沒認真去想過,


    不過也應該好好想想就是了。


    等有答案再告訴大家。


 


    等一下........我要先來去網路書店訂購『轉山』一書來 Look  Look 。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總數是─樣的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總是有─得必有─失。


愛情能夠給你歡樂,但它同時也給你痛苦;


財富可以給你享受,但它也會帶來苦惱;


成功使你快樂,但是當失敗之後痛苦將變得強烈而無法忍受。


如果你期待某件東西,而你得到了,那是─種快樂。


然而相對地,當你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受到等量的悲傷。


得到時是八分快樂,失去也會有八分的痛苦,


那個總數幾乎是─樣的。


有人得到了財富,卻可能失去了健康、家庭或感情;


而有人在事業和成就少了三分,則在生活品質、


身體健康或時間自由方面多得到三分。


有些東西看似不公,如果你細想下去,其實是公平的。


有人認為有錢人比較快樂,這是錯的。


─個窮人用幾百塊就能得到的快樂,等他有錢後,


可能要花幾萬塊,甚至幾十萬才能得到同等的快樂。


當你口味越重,那些東西的口感就越差;


當你錢越多,那些錢的價值就越小;


當你肚子很餓的時候,給你─顆饅頭那是美味,


但當你吃了五顆饅頭,你就會食不知味。


錢太多的人怕被偷被搶;房子太大的怕打掃;


吃太多的怕胖,吃太好又怕死。


你看,現在有錢人都吃些什麼,都在吃生菜水果、蕃薯,


根莖五穀類,在喝牧草、小麥汁,


這些其時都是以前窮苦人家或給動物吃的。


 


這讓我想起─則故事。有─隻狐狸,看見圍牆裏有─株葡萄,


枝上結滿了誘人的果實,狐狸垂涎欲滴,牠四處尋找入口,


終於發現─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牠的身體無法進入。


於是,牠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


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牠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


讓牠無法鑽到圍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


所以我說,那個總數是─樣的,不是嗎?鼴鼠是─種寄居在下水道的老鼠。


─隻在大河附近,天天飲滔滔江水的鼴鼠,和─隻在下水道飲水的鼴鼠,


並沒有兩樣。事實上, ─隻小鼴鼠的腹中又容納得了多少水?


飲水過量,除了撐死之外,又有何益?


 


即使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我們也只能日食三餐,夜寐─床。


就算你擁有─百張床,你也只能睡─張床;


就算你擁有─千雙鞋,你也只能穿─雙。


就算你可以點上─百道菜,但你能吃多少?最多就只能撐飽─個胃,不是嗎?


人來到人世本來就是來體驗的,每個人的財富地位或許有高低之分,


但對快樂和幸福的體會並沒高低之別。


只是有錢人的快樂比較複雜,窮人快樂比較單純,就只是這點差別。


同時擁有幾個男人或女人,並不會比較單純─個的人還幸福。


 


當你是快樂時,悲傷便在─旁窺視;


而當你是痛苦時,那隨之而來的就是歡樂。


到了最後,你會發覺,每─樣都配得好好的,每─種痛苦與快樂,


每─樣你所得到的和失去的,好的與壞的,


到了最後,你仔細去算算看,加加減減之後,那個數字將會是─樣的。


或許有人早─點得到,有些人晚 ─點得到;有人先失去,有人晚失去,


但那個總數將會 ─樣。你曾經有多少快樂,當你失去就會有多少悲傷。


到了死亡每件事都會變成─樣。


死亡會讓 ─切都變得公平,在死亡當中,沒有富人或窮人之分,


不會說有錢人死的比較舒服,窮人死的比較痛苦。


死亡會顯露全部,它─直都是十。


有人得到十分,到他離開時候,他就必須失去十分,


那將是「十分的痛苦」,這是絕對公平的。


 


有人得到三,有人得到七;


得到三的,只要三分幸福,就可以得到七分快樂;


得到七的,擁有七分幸福,卻只能得到三分快樂;


有人先得到,有人後得到,有人什麼都沒得到。


先得到的可能先失去,後得到的後失去,沒得到的就不會失去。


那個總數是─樣。


所以,


生真的不必太計較,


不必刻意去算計,


只要去體驗就好。


 


 


 


作者﹕何權峰 (暢銷心靈作家)


摘自:《微笑,當生命陷落時》高寶出版提供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篇由嚴長壽先生所寫的「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是一篇感動人心的好文章,


藉此希望與朋友一起分享這篇作品,


我們是否願意活出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在人生的旅途上,


做一位可以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的


“生命中的天使”。


              


 


以下為摘要本書文章內容:


1.一封來自母親的信


二○○七年五月二日晚上,我在台中有個約會。 約會是很早就定下的,與業務無關,我要和兩位素昧平生的母親一起吃晚餐。 


去年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了一本我的書,寫信人希望我能幫她在書上簽名,並且寫幾句鼓勵的話,因為她要把這本書送給另一個人。


我被她的信吸引住了。她說她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平常工作時間較忙,就把女兒送到安親班給老師帶。安親班裡有個五十幾歲的女老師,是一個有教育熱忱又很有愛心的人,老師非常疼愛她的女兒,就像親孫女一樣照顧,讓她感到很放心、很安慰。


有一天這位老師請假沒上課,後來輾轉得知她得了腦瘤,這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就馬上去安慰她。


人生的道路上有千百個轉折,兩個非親非故的人,竟然在不同的轉折點上,找到了生命的共鳴。


那一天,她們聊到抱頭痛哭。有感於這位老師為自己女兒的付出,這位媽媽就對老師說:


「以前你照顧我的女兒,現在請你把我當作你的女兒,換我來照顧你。」


這位曾經在榮總工作過的媽媽,於是每回陪著生病的老師去醫院看病。


接下來的日子,這對忘年之交就像親人一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後來有一次閒聊到閱讀,才知道她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是我的忠實讀者。


這位媽媽心中就有了一個主意,她想給這位老師一個意外驚喜,送她一本我的簽名書,讓她在病中得到安慰與鼓勵,於是就寫了這封信給我。


看完這位母親的信,我的心馬上熱起來,我感動於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慈悲,老師愛護學生如同孫女、媽媽照護老師如同母親,我們的社會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互相親密、互相扶持的力量?於是我不但寄回我的簽名書,我自己也想給這位安親班的老師意外驚喜和鼓勵。


我回信告訴這位母親,我說我覺得單單一本書好像是不夠的,能不能讓我也來加入驚喜行列,由我作東,請你們一起到台中亞緻酒店住宿一晚,當晚我也會出現,然後我們一起有個晚餐約會。


 


這位母親立刻又回信給我,她說她從來沒想到只是因為一封信,我竟然就給她這麼大的驚喜與力量。其實我想告訴這位母親,她才是了不起的。我不過是花一天晚上的時間陪她們,而她付出的豈只時間而已。


後來因為老師治療腫瘤必須開刀並接受化療,我們好不容易才敲定了時間。見面的那天,我依約驅車前往台中。我的心裡其實帶著一個小小的黑影。那是剛剛得到消息,因為我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隔日將有立委帶著花蓮的鄉親北上到亞都飯店來舉牌抗議。


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比舉牌更激烈嗎?我不知道。直覺告訴我,這樣一個約會,我不能缺席,即使隔天有許多紛擾的事等待著我去面對,但是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呢?


我跟這兩位母親見面,表面上像是我在鼓勵她們,可是我心裡很清楚,被鼓勵的人是我,她們跟我分享她們的心情,分享她們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信賴,這些豐厚的情感,她們毫不吝嗇的給予我,讓我感動。


 


她們幫助了我,讓我看到人心之間真誠對人的一面,也讓我覺得我的生命更有意義,當我還有一些殘餘的價值可以付出的時候,就應該堅持去做對的事。


我看著她們的笑容,即使知道隔天我會看到為了蘇花高、某些不同立場人物的表達,但她們的笑,讓我覺得世界還沒那麼悲觀,即使是面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也還值得多付出一些寬容與體諒。


我們看到這世界還有愛、還有希望。


 



2.天使小孩


關於九二一,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我因為手汗的症狀,到醫院做胸腺的開刀,一大早開刀房的門口就有很多人在等待,有些是等著開刀,有些則是一臉焦急的家屬等待自己親人開刀的結果,那時我太太陪著我。等我進了開刀房後,我太太看到有位母親在一旁不停地掉眼淚,看著一個年紀很小的小女孩被送進了開刀房。


我太太忍不住就去安慰那哭泣的母親,原來小朋友得到的是一種罕見疾病,一開始肌肉無力、肌腱的反射緩慢,最後肌肉一點一點的消失,直到骨化。


等到我從開刀房被推出來到病房,全身麻醉漸漸退去,呼吸時傷口還非常疼痛,我太太就急著告訴我,剛才在開刀房外遇見的事。


她說:「等你稍微好一點,我們一定得去探視隔壁病房的母親和小女孩,看看能否幫上什麼忙。」


隔天,我可以下床了,就忍著痛,跟她一起去探視。我看著那鎮日守著孩子的母親,擔憂疲累全都寫在臉上。我想既然是這麼罕見的病,除了已經有的治療,也許可以嘗試多方諮詢第二個意見的診治,而且她們家不在台北,車程奔波格外辛苦,就提出建議,安排她們住到亞都飯店,並請託我熟識的醫師幫忙做了深入的檢視。


這樣在幾位不同醫師的聯手下做了幾次醫療,雖然沒有使小妹妹的肌肉完全恢復。但幸運的沒再惡化,她們也就回去了埔里的家,之後很久沒有聯絡。


然後九二一地震發生了,地震那天晚上,我心裡頭立刻想起了在震央的她們,我試著打電話到她們家,但已經沒有人接電話,我只能暗自祈禱希望她們母女平安無事。地震後大家忙著救災,九二一不是中部人的事,這塊土地上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那時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的蘇國垚總經理跟我聯繫,他說災區缺乏食物,於是我就快速集合了台北的旅館業,把所有的救災物資集合到濱江公園,叫了好幾輛卡車,火速運到中部,然後由蘇總押車,深入災區發送。


當飯店同仁在那邊照料災民用餐,其中有位災民看到蘇總,就問他:


「你是亞都飯店的人嗎?」


蘇總說:「是啊是啊……。」


那個人黯然的說:「我認識嚴總裁,你可不可以幫我告訴總裁,我的小朋友在地震時被壓死了……。」


我接到消息,一時之間無法言語。我想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好不容易逃過病痛,卻躲不掉天災。這小女孩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等到又過了一些日子,有一次我到台中的大學演講,演講結束,正在幫同學們簽名的時候,突然其中有位女同學拿了一封厚厚的信交給我。她很客氣地說:「嚴總裁這個請你等一下看。」當時還有學生在排隊,我也沒多想,就將信收到口袋裡。


等我上了車離開學校,猛然想起這封信,連忙翻出來閱讀,原來交給我這封信的女孩竟然是那個小妹妹的姐姐。


她說:「嚴總裁,我妹妹已經變成天使了,但是我很想告訴你我們從來沒機會說的話,我媽媽跟我的家人都非常感謝你,感謝你對我們的關懷……。」


我的眼眶紅了!我自認為什麼都沒做。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我們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當你看到因為你伸出的一隻手,也許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是你所得到的竟然這麼多,你自己是最大的受惠者。


這並不是說因為你得到別人的感謝而覺得受惠,而是在同為人類的處境,我們必須共同創造人性美好互動的可能,我們同情、我們慈悲,當我們肯繼續對人付出關懷,這種美好就會存在,如此我們的社會就永遠會有希望,會有未來。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能力,


讓自己活得更好更精采,


你需要的很簡單,


就是擁有天使的一雙翅膀,


一支翅膀幫自己、


一支翅膀幫別人,


這一對翅膀將帶你飛翔、


突破未來的天空,


讓你更有力量,


掌握這個世界!


 


 


你是自己的天使,


只有你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而當你願意去做別人得天使,


生命才得以豐滿。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女人花         (梅豔芳)

 


作詞:李安修 作曲:陳耀川 編曲:Ricky Ho

我有花一朵種在我心中
含苞待放意幽幽
朝朝與暮暮我切切地等候
有心的人來入夢

女人花搖曳在紅塵中
女人花隨風輕輕擺動
只盼望有一雙溫柔手
能撫慰我內心的寂寞

我有花一朵花香滿枝頭
誰來真心尋芳蹤
花開不多時啊堪折真須折
女人如花花似夢

我有花一朵長在我心中
真情真愛無人懂
遍地的野草己佔滿了山坡
 
孤芳自賞最心痛

女人花搖曳在紅塵中
女人花隨風輕輕擺動
只盼望有一雙溫柔手
能撫慰我內心的寂寞

女人花搖曳在紅塵中
女人花隨風輕輕擺動
若是你聞過了花香濃
別問我花兒是為誰紅

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
花開花謝終是空
緣份不停留像春風來又走
女人如花花似夢

 

 

唱的絲絲入扣,  聽了非常心動。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勳談美的覺醒


美的覺醒,其實只是使你「看到」、「聽到」、「觸摸到」、


「嗅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有多久你的腳掌沒有感覺到泥土與青草的柔軟了?


有多久你不曾聽到鳥叫啼轉?


有多久你看不見暗夜裡天上明亮星座?


有多久你遺忘了愛人靜靜擁抱的溫暖?


有多久你想不起來某一個人身上遺忘不了的氣味?


愛自己與愛他人都是一種覺醒!


尋索美,感覺美


說不清楚的美?


我們生活裡常常有機會用到的一個字,就是「美」。


「美」是什麼?


事實上,美學並不等於美;美的學問並不等於美的本身,


美的知識也並不等於美的本身。


雖然在生活裡常常用到這個字,


可是也許並沒有認真去思考:


究竟什麼是「美」?


有沒有可能──「美」是說不清楚的?


現在一般提到的美,大家都承認它跟「感覺」有關。


美,常常是一種智慧,而非知識。




 


存在於大自然的聲音無所不在


如果有機會閉上眼睛


靜靜坐下來


你會發現



原就是一種聲音


停下來


聆聽瀑布的聲音


聆聽瀑布撞擊在石頭上那水的聲音


聆聽瀑布變成潭水迴繞的聲音


聆聽激流的聲音


 



 


 


在美的領域中,有時候每一個個體對於美的感受不一定完全相同。


一部電影、一首音樂,有的人喜歡的不得了,有的人完全沒感覺,


於是往往會引起爭辯,最後大家甚說:「情人眼裡出西施」,


這句話其實說明,每一個人在審美時好像是有主觀的,而且不完全相同。


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種財富,愈分享,就擁有愈多。


因為經由別人的驚叫,


你看到了滿天的繁星;


經由別人的一種陶醉,


你看到了夕陽;


經由別人的一種歡唱,


你看到了花的開放。






 



生命的確是五味雜陳


缺了任何一種品味


生命都不完全



花朵      



短短的生命歷程            代表著我們漫漫的一生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龍應台的---目送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枒因為負重而沈沈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


 


       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 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 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 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 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沈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歲月的無情、悲‧歡‧離‧合都在我們人生階段中不斷不斷的考驗.......


 


 


 


                          ~~~若文章或圖片不慎侵權,請著作人告知,將馬上刪除~~~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相信 - 龍應台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諄諄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份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裡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呢?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若文章或圖片不慎侵權,請著作人告知,將馬上刪除~~~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來看此花時     龍應台



 


    作家龍應台近日出版新書「目送」,時報文化發行。書中集結七十四篇散文(收錄去年五月至今年五月間在本刊發表的五十餘篇「三少四壯集」專欄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除文章之外,書中亦收錄了她用相機在台港中各地所捕捉的人生風景。


     1 . 整理臥房抽屜的時候,突然發現最裡頭的角落裡有個東西,摸出來一看,是個紅色的盒子。


     這一只抽屜,塞滿了細軟的內衣、手絹、絲襪,在看不見的地方卻躲著一個盒子,顯然是有心的密藏,當然是自己放的,但是,藏著什麼呢?


     打開盒蓋,裡頭裹著一方黑色緞巾,緞巾密密包著的,是兩條黃金項鍊,放在手心裡沉沉的;一個黃金戒指、一對黃金耳環,一只黃金打出的雕花胸針。黃澄澄的亮彩,落在黑色緞面上,像秋天的一撮桂花。


     我記得了。


     她是個一輩子愛美、愛首飾的女人。那一天晚上,父親在醫院裡,她把我叫到臥房裡,拿出這一個盒子,把首飾一件一件小心地放進去,說,「給你。」


     我笑著推開她的手:「媽,你知道我不帶首飾的。你留著用。」


     她停下來,看著我,一時安靜下來。


     我倒是看了看她和父親的大床,空著──父親不知還回不回得來。床頭牆上掛著從老家給他們帶來的湘繡。四幅並排,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淡淡的緋紅黛青壓在月白色的絲綢上,俯視著一張鋪著涼席的雙人床。天花板垂下來的電扇微微吹著,發出清風的聲音。這房間,仍舊一派歲月綿長、人間靜好的氣氛。


     她幽幽地說話了:「女兒,與其到時候不知道東西會流落到哪裡,不如現在清清醒醒地交給你吧。」


     她把盒子放在我手心,然後用兩隻手,一上一下含著我的手,眼睛卻望向灰淡的窗外,不再說話。


     把盒子重新蓋上,放回抽屜裡層,我匆匆走到客廳,拿起電話,撥她的號碼;接通了,鈴聲響起,我持著聽筒走到面海的陽台,夕陽正在下沈,海水如萬片碎金動盪閃爍。直直看出去,越過海洋越過山嶼越過雲層,一重一重飛越的話,應該是澳門、是越南,是緬甸,再超越就是印度,就是非洲了。台灣在日出的那頭,其實是我站在陽台怎麼都看不見的另一邊。我握緊聽筒,對著金色的渺茫,彷彿隔海呼喊:「是我,小晶,你的女兒──你記得嗎?」


      2 .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Ps: (這種單獨私會的感覺,是種享受)


     我看見早晨淺淺的陽光裡,一個老婆婆弓著腰走下石階,上百層的寬闊石階氣派萬千,像山一樣高,她的身影柔弱如稻草。


     我看見一隻花貓斜躺在一截頹唐廢棄的斷牆下,牽牛花開出一片濃青豔紫繽紛,花貓無所謂地伸了伸懶腰。


     夜色朦朧裡,我看見路燈,把人行道上變電箱的影子胡亂射在一面工地白牆上,跟路樹婆娑的枝影虛實交錯掩映,看起來就像羅蜜歐對著茱麗葉低唱情歌的那個陽台。


     我看見詩人周夢蝶的臉,在我揮手送他的時候,剛好嵌在一扇開動的公車的小窗格裡,好像一整輛車,無比隆重地,在為他作相框。


     我看見停在鳳凰樹枝上的藍鵲,牠身體的重量壓低了綴滿鳳凰花的枝枒。我看見一隻鞋般大小的漁船,不聲不響出現在我左邊的窗戶。


     我是個攝影的幼稚園大班生,不懂得理論也沒學過操作,但是跟風景約會的時間長了,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難道竟是那機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世間的風景於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心外」?相機,原來不那麼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註解,眼的旁白。於是把相機放進走路的背包裡,隨時取出,作「看此花時」的心筆記。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都被我採下,而採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3  .台灣香港、新馬和美國,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很多人說,郵箱裡起碼收到十次以上不同的朋友轉來篇文章。在中國大陸,點擊率和流傳率最高的,卻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


     是不是因為,對於台灣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經不是切膚的問題,反倒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捨」,才是刻骨銘心的痛?是不是因為,在中國大陸的集體心靈旅程裡,一路走來,人們現在面對的最大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很難說。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都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4 .真的,不好說。


.........................................................................................................................................



看完有感:想起今年4月初探訪合歡北峰,高山雲海,變化萬千,令人震攝,心中是萬般感動無法言喻!(驚呼連連…)


但是…透過我的相機,它無法catcch到當時內心所感動的萬分之一。


如本文所說:『這世間的風景於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心外」?相機,原來不那麼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註解,眼的旁白。』


行雲流水間,想想在大自然的接觸中,面對所有的物質,和物質接觸,岩石、樹木、還有吹臉上的風,與大地的這些接觸


彼此共有的感覺…怎麼說呢?


真的,不好說。


 



        ~~~若文章或圖片不慎侵權,請著作人告知,將馬上刪除~~~

Ti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