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牧場吃完點心後,
準備往下一站林田山前行,
本以為林田山是一座山,可以順路摸小花,
原來是林業文化園區,園區走完一圈也是汗流浹背!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民國九十年六月規畫完成「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園區的林業歷史做更妥善的保存,逐年整修鐵道、展示館、中山堂、遊客服務中心、場長宿舍、木雕館等,使林田山成為東部地區林業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方。園區內的宿舍,在九十五年底,亦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為歷史聚落,目前仍居住在園區宿舍內的退休員工成為最生動的活歷史。因此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成為目前東部地區重要的觀光旅遊景點,遊客如織,每年超過20萬人次。
資料來自:花蓮旅遊網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森坡的日語發音,現稱林田山),這個離花蓮市約四十公里,隱身在中央山脈腳下,日據時期因日人發現萬里溪有一溫泉,進而將泉水引出修建旅社經營管理,到民國28年開始探採紙漿原料,開啟了林業之經營管理,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民國50年代是「摩里沙卡」伐木的全盛時期,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生活,讓這裡曾有『小上海』之稱。林田山林場在政府禁伐林木的政策後,林田山終於洗盡鉛華、回歸自然,目前林務局對於林田山的規劃將分階段進行規劃與低密度的開發,規劃配合萬里溪下游電廠設置成為一個文化森林遊樂區,因此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成為目前東部地區重要的觀光旅遊景點,假日期間遊客如織,讓遊客能體驗林田山豐富的文化、休閒氣息。
▲鍬形蟲原木裝置藝術。

▲舊鐵道風情。
▲鐵路運材的人力拉車。
▲森榮國小
民國七十年林場經營型態漸漸改變,林田山居民減少,因此學生人數銳減,至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一日森榮國小改為長橋國小分校,延至翌年八月一日正式廢校,森榮國小終於隨著林田山林場走入歷史。

▲舊鐵道風情。
▲日式宿舍。

▲高山鐵道。

▲高山鐵道。
爬滿青苔的黑瓦
長條木板疊成的魚鱗狀牆
經過歲月的洗鍊
呈現出一種洗盡鉛華的滄桑
昔日山區的舊鐵道
橫過溪谷穿過高原
蜿蜒在山林間
承載著林田山的生計與歡樂
如今承載的
只剩下沉重的歷史與過去
▲林田山仍舊保留保存了最完整的伐木場景與意象,原始山川景觀、豐富的自然生態、早期的檜木房舍和運載鐵道,處處可見前人留下的痕跡,也由於林田山風貌與九份相似,近年來許多人也會用『小九份』來稱呼它,讓這裡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好地方。
▲林田山又稱「森坂」,日語發音為「摩里沙卡」,意思是密佈森林的山坡。
▲林田山社區咖啡館。
▲林田山的伐木聲已遠去,昔日的繁榮景象,只有深藏在曾落腳在此地的人們心中。因此,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民國九十年起將林場規畫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有計畫的將林場歷史保存下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儼然成為台灣林業博物館。
▲旭東亭另稱「六角亭仔」。
屋頂看來似蘭嶼達悟族勇士的帽子,原住民味道十足。
▲老式的蒸汽機關車
民國七十二年萬榮林道開通後,利用公路運材更加的方便,完全取代了鐵路的運輸功能,機關車因此也無英雄用武之地,而被收藏在車庫裡,供人們追思其風光的歲月。

▲螳螂原木裝置藝術。
▲展示館內陳列珍貴懷舊文物。
▲展示館內陳列珍貴懷舊文物。
▲展示館內陳列珍貴懷舊文物。
▲展示館內陳列珍貴文物。
▲雖然陰雨天,但悶熱無風,汗珠直直冒,逛完林區一圈肚子也餓了,準備吃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