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十假日陰雨綿綿
開著車上二高往南方向看看天氣是否好一點
秋天到 柿餅飄香 那就來去關西新埔玩玩趣
由關西交流道下右轉新埔鎮
擇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於中正路天主堂前岔路右轉
民生路接旱生路即可抵達。
▲巧遇攝影師手札板主陳先生(中),熱心地分享攝影經驗,獲益良多。
▲一路還是毛毛雨,開車到此地卻無法拍曬柿子。
▲隨意取景隨意拍。椅子+扁擔構圖來一張
▲換一籃柿子+扁擔構圖再拍一張。
▲味衛佳的大姐,非常專業的瑪竇,雖然陰天無法曬柿子,但為了配合來自各地的攝友取景,此景是特別搭出來的,還會告訴你如何拍才漂亮,真是太優秀了、太專業了。
▲味衛佳的二姐,投以陽光般的笑容,圓圓的臉旦跟柿子一樣甜美。
去年曾到訪,請點→ 新埔柿餅飄香季
==================================================
▲
難得一見的舊行業「燒炭業」,以前新埔地區就有幾七處炭窯,
其中五處損毀現只剩二處了。
▲
隨著社會的進步瓦斯及電的使用漸漸普及化,使得木炭的使用量日漸下滑,
相對的木炭產業也就慢慢的沒落。 製作木炭所使用的木炭窯也因
長久未使用而一座座的倒塌。 隨著時光的流逝,
曾經風光一時的木炭產業已漸漸被遺忘。
▲在旱坑里目前還又有二處炭窯,提供外地木炭需要,從前在旱坑里製作柿餅,
在地居民利用木炭烘烤柿餅以加速柿子的糖分加速凝結,但現今製作多使用電器、
瓦斯烘製,漸漸取代炭窯的使用機會。
▲老師傅正將一根一根將相思木堆疊在炭窯內。
▲外人遊客看似有趣的畫面,但對勤奮的客家人來說是非常艱苦的工作,
老師傅說再過兩年就看不到炭窯這行業囉,因為既辛苦,利潤又微薄。
▲
相思木炭是台灣的代表性木炭,也是早期最常見的木炭。
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幾乎可說是隨處可見。
早期的農業時代,在瓦斯及電力尚未普及時,相思木炭可說是
家家戶戶必備的物品。相思木材質堅硬,早期常大量應用於建築、
農具、車輛、枕木及坑木等用途。
▲
木炭製作,是把土窯加溫逼出相思木的水氣,使他脫水、炭化,
這個過程火要日夜不斷的燒11天左右,
經過11天的「陽火」加溫後,
再將窯門,排煙口及添材加溫門封閉,
用窯內的「陰火」將木材再悶上20天左右才可以開窯出炭。
此時窯內的溫度會自然降溫,
經過這些流程後木材方得變成可利用的木炭。
▲這處炭窯約50歷史了,站在炭窯旁看兩位師傅分工合作,
好不容易才將炭窯窩擺滿相思木。
▲相思木擺滿後再來就是要進行疊磚塊將窯門密封起來。
▲老師傅一絲不苟地將磚頭堆疊得很工整。
此處炭窯窩內的相思木燒成黑炭,成果約5000公斤。
▲徒手將泥漿塗填滿磚門縫隙,以防空氣進入。
▲
從鋪放木材進窯洞、封窯過程,費時費工,
站在旁邊看他們工作快兩小時,腳都痠了,總算大功告成了。
▲老師父說今天不燒炭,等明天上午再進行點火燒炭作業,
燒炭進行中每天都要派人來日夜顧窯看守,控制火侯,不能熄火,還要注意窯門有無漏氣,這樣木炭才不會變成灰燼,前功盡棄。
預於11月10日左右就是開窯日,想看開窯要先打電話035-5892622確認日期。
▲炭窯窩的窯頂。
▲他們倆是親兄弟,右邊的76歲老哥從事炭窯業已經50幾年了,
一絲不苟的完美精神被他老弟笑說像是日本人,左邊的獨眼龍老弟說:
這是很賣命的行業,在無人傳承的情況下,燒碳窯事業即將畫下休止符!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臨體驗一下燒碳窯製作過程,
用關懷、熱切的心,細細品味我們的傳統產業!